阿里地区,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西部,是中国最荒凉的一块神秘土地,常住人口仅为10万余人,也是自治区内唯一以地区命名的地级行政单位,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。不过,近年来,当地政府因地制宜,种草栽树,在这片荒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致富奇迹。今天的“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”特别报道,让我们跟随前方记者,去看看这片沙石地上的“绿洲”。
驱车360多公里,一路颠簸4个多小时,记者从阿里地区的中心来到了位于东部的革吉县文布当桑乡。这里地域辽阔,但大部分地方都是沙石地,而眼前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草地,就是当地通过人工干预进行种植的,这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气候,也成为了乡里的致富草。
文布当桑乡方面告诉记者:这片绿油油的草原,是今年5月种下的,预计再过两个月就能收割了。过去,这里产业单一,村民们基本以畜牧业为主,但一到冬天,常常会发生牲畜用草困难。
展开剩余72%2016年起,乡政府利用山谷间的地理环境优势,规划建设人工种草基地,并通过分包方式承包给村民,不仅减轻了天然草场压力,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。
“我们这个地方就是适合种这个燕麦草和绿麦草这两个品种,牛羊特别喜欢吃,以前的话就是纯牧业方面,现在我们发展到就是农牧相结合起来,带动农民收入,每年革吉县农业农村局会对草进行统一收购,再给村民们分红。”阿里地区革吉县文布当桑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罗央补充道。
文布当桑乡方面介绍:近年来,人工种草面积不断扩大,不仅起到了改善土壤环境、防沙固土等作用,也让越来越多村民享受到了分红。以2024年为例,全乡人工种草基地面积达到3590亩,草业收入229万余元,共带动村民243户,户均增收近万元。
“生活很幸福,不愁吃,不愁穿。”文布当桑乡夏玛村二组村民噶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而在500多公里开外的日土镇,在产业结构上曾经也有同样的困扰,如今因地制宜,将当地已有几千年历史的班公柳变成了致富树。日土镇方面介绍:这种柳树因生长在当地的班公湖周边而得名,作为高原特有树种之一,因其易种植、耐寒、耐旱、成活率高的特点而受到广大高海拔地区的欢迎,是雪域高原美化亮化、国土绿化的首选树种。
“我们自治区内,远到那曲、日喀则都卖过,2023年的话,我们新疆叶城也有过一个订单。我们近4年的话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。”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土镇副镇长多吉次仁自豪地告诉记者。
目前,全镇的班公柳苗圃面积已达3600余亩,每年可向外输送移栽苗和扦插苗80万株以上。班公柳产业的发展,不仅带动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,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,同样也能起到减少水土流失、调解局部气候的作用。
日土县热角村村民索朗顿珠感慨道:“以前没有树的地方,现在有树了,环境都“绿”起来了,风沙也变少了,空气也变好了,当然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。”
看看新闻记者: 洪焕铨
编辑: 洪焕铨
责编: 师玉诚
发布于:上海市股票配资公司比较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