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8月31日至9月1日的日子里,天津盛大举办了上合组织峰会。这一盛会在朋友圈中引发了一阵热议,大家纷纷议论“莫迪来了”。然则,真正的焦点并不在于他的到来,而是他选择不现场出现。官方的解释看似外交周到,称由于“行程紧凑,早有安排”,但细心的人都能感受到,这其实是一次深思熟虑的“战略缺席”。那么为何选择缺席呢?我认为这是出于各种顾虑,尤其是对自身国家形象的担心。莫迪所担心的,不是中国的东风导弹的威压,而是巨大的印度人口面前,无法维护他所构建的强国幻象。
在9月3日,蔚蓝的北京天空中,将飞过的不仅仅是高傲的歼-20和运-20,更将是中国完整产业链的骄傲象征。举例来说,具有15000公里射程的东风-41弹道导弹,将颠覆核平衡的局面;而排水量达到1.3万吨的055型驱逐舰,配备了128个垂直发射系统,宣告全球海军战舰的新顶峰。再比如福建舰,依靠电磁弹射和全电推进,第三艘航母已经经历海试,第四艘则已在船台待命。这些装备展现的并不是虚幻的数据,而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军事力量。对于印度观众来说,这样的画面直击真相:中印之间的差距远非表面的“一点点”,而是悬殊的“一大截”。
展开剩余67%实际上,莫迪内心自知得很。他深知如果印度电视台在峰会期间全程直播,这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“大型心理崩溃现场”。想象一下,当印度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时,难道不禁会问:“我们的烈火-5导弹射程才5000公里?”“光辉战机研发了快40年,动力系统却仍需要依赖美国?”“我们的国产航母‘维克兰特’电梯又出现故障?”民族主义最害怕的就是这种直接的对比,因为滤镜在面对真实鲜明的图像面前往往会瞬间破裂。过去这十年来,印度一直沉浸在自我陶醉的叙事中,宣传人口红利、数字经济的奇迹、以及疫苗外交的胜利,仿佛只要那么一瞬间,就能追赶上超级大国的步伐。然而,现实却冷冷地摆在眼前:印度国内竟有29%的儿童未能完成基础教育,号称的高铁项目自2015年开工以后,至今依然面临征地的难题,原来的预算也已暴涨至三倍;而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仅为13%,这一比例竟然比1990年还要低,而面对8亿年轻人,真正能够填补的岗位却只有8000万。
因此,莫迪政府最担心的,恐怕就是让民众在阅兵直播中同时看到中国的“系统级优势”和自身的“系统级失误”。在那个时刻,他费尽心思构建的“印度超级大国”叙事就仿佛像纸糊的航母一样,瞬间进水。因此,选择缺席成了最简单的心理防御策略。只要他不出现,便不会同场对比;不对比,便可继续构建故事。然而,值得提醒的是,这种策略其实早在2019年莫迪便已尝试过。
在洞朗对峙之后,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了顶峰,莫迪顺势推出了“自力更生的印度”计划,喊出“不买中国货”的口号。然而,结果显而易见,2023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、原料药以及光伏组件全部创下了历史新高。口号再响,终究比不过实际行动。这一次也同样:峰会照常进行,合作不能停,但在阅兵场上,他绝不能出现,去就是要面临一场“大型社交死亡现场”。
“缺席”,显然是成本最低的损失控制策略:对内,保住了“强国滤镜”;对外,则避免了撕破脸面,生意也能继续。不妨这样总结:面子与里子,莫迪选择了优先保住面子。然而,绕过阅兵,莫迪可能暂时逃避了一时,但却无法长期逃避。印度的真正挑战在于,如何面对差距,而非避而不谈。要把8亿年轻人变成有效的人力资源,仅靠口号远远不够,更需要下大力气、花时间以及进行必要的改革。
毕竟,关掉直播可以,但十几亿人对于未来的质疑依旧存在:“我们究竟差在哪儿?”这个问题,终究是莫迪必须面对的。总而言之,他可以选择不参加阅兵,但现实的考验却永远在眼前等待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公司比较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